信息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柳葉刀》子刊發(fā)表首例新冠二次感染重癥,專家強調疫苗的保護作用
發(fā)布時間2020-11-02 | 點擊率:
前不久,美國一名曾為輕癥的患者確診“二次感染”新冠病毒且發(fā)展為重癥的消息一度引起極大關注。當?shù)貢r間10月12日,這一病例報告正式經(jīng)過同行評議并發(fā)表于《柳葉刀-傳染病》。不同于此前香港大學報告的首個確認被新冠病毒重復感染的病例,這名患者的免疫系統(tǒng)似乎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保護作用。
截圖來源: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病例詳細情況
根據(jù)論文介紹,這是美國內華達州一名25歲患者,自今年3月25日開始出現(xiàn)喉嚨痛、咳嗽、頭痛、惡心、腹瀉的癥狀,并于4月18日經(jīng)檢測確認感染新冠病毒。隔離期間,4月27日患者癥狀好轉,5月9日和5月26日兩次核酸檢測均已轉陰,直至5月28日患者都沒有不適。
轉折發(fā)生在5月31日,患者再次出現(xiàn)發(fā)燒、頭痛、頭暈、咳嗽、惡心和腹瀉的癥狀,不過去醫(yī)院拍了個X光胸片就回家了。6月5日,他進一步發(fā)展為低氧癥,不得不住院持續(xù)吸氧,最新X光胸片明顯表現(xiàn)出了病毒性非典型性肺炎,并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6月6日,抗體檢測IgG/IgM也均為陽性。
▲該名患者兩次發(fā)病、檢測的時間過程(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重復感染的證據(jù)
與在中國香港發(fā)現(xiàn)的首個二次感染病例相似,考慮到這名患者曾出現(xiàn)癥狀恢復且兩次核酸陰性結果,研究團隊也對其兩次感染的病毒基因組進行了比對。分析結果顯示,兩次樣本的病毒來自同一進化枝——這是當?shù)赝瑫r期流行的主要病毒株進化枝。盡管不能完全排除是一次持續(xù)感染導致的病毒再激活,但是,兩次樣本病毒的基因組有大量其他明顯的差別,根據(jù)現(xiàn)有科學證據(jù),這些差別無法通過病毒短期內在體內進化來解釋。
此外,該患者也沒有服用任何免疫抑制藥物或存在HIV感染,因免疫系統(tǒng)問題而導致“病毒未能被身體完全清除”的可能性不大。而且,第二次發(fā)病時,他的父母也檢測出新冠陽性,盡管尚未得到測序結果,但這支持了該患者二次暴露和二次感染的合理性。
基于多方面的詳盡證據(jù),研究團隊認為,基本可以確認這是一例二次感染。
為什么癥狀更嚴重?免疫力和疫苗還管用嗎?
在論文中,研究團隊也探討了二次感染癥狀加重的潛在原因:可能是暴露于非常大量的病毒,可能是二次感染的病毒對這名患者更具“毒性”,也可能是抗體出現(xiàn)了ADE效應(抗體依賴增強效應)。
研究團隊指出,該病例提示感染過新冠病毒可能不會給所有個體帶來100%的保護力。“盡管個例的發(fā)現(xiàn)不足以說明這種現(xiàn)象的普遍性。但仍然強烈建議,曾感染過新冠病毒的個體仍應認真預防后續(xù)的病毒暴露風險,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論文通訊作者,內華達大學(University of Nevada)醫(yī)學院Mark Pandori博士建議。
截圖來源: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在同期發(fā)表的評論文章中,耶魯大學醫(yī)學院(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免疫學教授Akiko Iwasaki博士表示,雖然已知的二次感染病例只有極少數(shù),但這些病例具有重要的公共健康意義。對此,她提出了三點思考。
首先,與研究團隊的觀點相似,自然免疫力“不一定”能讓個體在再次感染后免受疾病侵害。迄今已有數(shù)例二次感染新冠病例的報道,這些患者都沒有免疫缺陷,但缺乏血清學數(shù)據(jù)表明他們是否具有了足夠的抗體反應,而且,該病例報告中的美國內華達州患者和另一名厄瓜多爾患者在二次感染后都比首次感染嚴重。此外,現(xiàn)有二次感染病例大多是因為出現(xiàn)癥狀而被發(fā)現(xiàn),我們還不夠了解無癥狀二次感染病例的情況。
其次,一名患者前后感染不同病毒株,但并不意味著二次感染是“免疫逃逸”引起的,換言之,不意味著我們需要針對不同病毒株設計不同疫苗。“就目前而言,一種疫苗足以針對所有的病毒變異提供保護。”
再者,二次感染者還會造成傳播嗎?現(xiàn)有研究表明,個別二次感染患者體內的病毒載量并不低,因此我們“不應指望自然感染獲得的免疫力來實現(xiàn)群體免疫,這不僅對許多人致命,也無效,實現(xiàn)群體免疫的最安全途徑是通過安全和有效的疫苗。”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制圖
疫情發(fā)展已大半年,但COVID-19對人類而言仍然是一種新的疾病,我們的認知仍然有限。單個病例不能定義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情況,只有更多的二次感染病例分析,能讓我們對自然感染后的免疫力有更多了解,并為疫苗研發(fā)提供洞見。目前,我們仍然需要做好萬全的防護準備。
(來源:醫(yī)學新視點)
參考文獻:
[1] Tillett RL, et al., (2020). Genomic evidence for reinfection with SARS-CoV-2: A case study. Lancet Infect Dis, DOI: 10.1016/S1473-3099(20)30764-7.
[2] Iwasaki A, et al., (2020). What reinfections mean for COVID-19. Lancet Infect Dis, DOI: 10.1016/S1473-3099(20)30783-0.
[3] Second COVID-19 Reinfection Case Confirmed. Retrieved October 9, 2020, from https://www.medpagetoday.com/infectiousdisease/covid19/89077